亚洲首个橙酒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11月7日,来自国内外的葡萄酒专业人士齐聚上海,参加了亚洲首个橙酒研讨会——“Skin-2-Skin: 橙酒研讨会”。研讨会为期半天,探讨橙酒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潜力和销售策略。出席研讨会的演讲嘉宾是世界上在该领域最权威的一些专家与酿酒师。
本次活动吸引了100多位专业观众参加(原定80位),他们是葡萄酒行业中重要的媒体、侍酒师、讲师、进口商和分销商。研讨会分三个环节进行,席位早早就超额订滿,后来增加了20多个观察者席位。这显示出葡萄酒行业人对橙酒这个新兴葡萄酒类别的极大兴趣,以及期望与该领域一些全球著名的专家和国内专家见面的高度热情。不少来宾表示,能够与如此多著名的酿酒师一起品鉴和评论来自这么多国家的标杆性的橙酒,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研讨会由葡萄酒大师、葡萄酒大师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黛布拉·梅宝(Debra Meiburg MW)开场及主持,并由格鲁吉亚环境保护与农业部部长奥塔尔·沙穆贾(Otar Shamugia)、ProWein 展会全球总监 Peter Schmitz 以及格鲁吉亚国家葡萄酒管理局主席顾问、酿酒师 Irakli Cholobargia发表欢迎致辞。本次活动对“葡萄酒的发源地”、浸皮类发酵的葡萄酒(橙酒)的诞生地——格鲁吉亚,以及格鲁吉亚的葡萄酒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有17位来自格鲁吉亚的官方政府和贸易代表团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的第一个环节,是深入讨论橙酒的历史、演变和革新。主讲嘉宾是橙酒的全球权威专家、《橘酒时代:反璞归真的葡萄酒革命之路》一书的作者 Simon J Woolf。
Simon在研讨会中解释说:“橙酒的酿造,事实上所有葡萄酒酿造的古老根源都在格鲁吉亚,但在苏联时期,因供应庞大的俄罗斯市场,格鲁吉亚这种长达 8000 年的古老酿造传统被当时大量生产的葡萄酒掩盖。因此,橙酒几乎没有在格鲁吉亚剩下,而且在格鲁吉亚农村,这些浸皮发酵的葡萄酒是每家每户都会釀造和饮用的。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意大利北部,工业化的葡萄酒酿造正蓬勃发展。多位意大利的葡萄酒先驱人物,包括Josko Gravner 和 Stanko Radikon 开始尝试使用传统的、带果皮浸渍的酿造方法来酿造葡萄酒。
意大利边境的斯洛文尼亚的一些酿酒师也在进行类似的实验。这些备受推崇、但有些“叛逆”的酿酒师,他们在21世纪初造访了格鲁吉亚,亲身体验了用格鲁吉亚古老的、埋在地下的大型陶罐酿造琥珀酒,并且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格鲁吉亚,这种在古老陶罐中浸皮发酵及酿造的酒被称为琥珀酒(amber wine)。他们带着对这门古老的酿酒技艺的灵感,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在高加索地区,在国际关注和知识共享的推动下,格鲁吉亚的琥珀酒酿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像 Iago Bitarishvili 这样的格鲁吉亚酿酒师先驱开始首次小规模、商业化地酿造这类葡萄酒,并将其装瓶和销售。这激发了格鲁吉亚这一传统的‘葡萄酒的发源地’的新一代酿酒师的灵感,如今格鲁吉亚葡萄酒业正在蓬勃发展。”
Simon 向观众们简要地解释了橙酒的历史和发展,并向他们说明橙酒不是一种时尚,而是酿酒传统中古老而重要的一部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某种程度上被“遗忘”了。他还向观众解释了橙酒和自然酒之间的“混淆”:“它们其实不是同一样东西,而且自然酒中有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橙酒和起泡酒,但橙酒是指使用白葡萄品种、带葡萄皮浸渍发酵酿造的葡萄酒。”
第二个环节,有三位著名酿酒师参与讨论,包括橙酒领域中享有盛誉的格鲁吉亚酿酒师 Iago Bitarishvili。他们讨论了橙酒酿造的各种技术,以及带葡萄皮浸渍的时间、陈酿时间及其它酿造技术如何影响橙酒的风格。他们引领品尝了两款不同的带果皮浸渍的橙酒。这两款酒都来自格鲁吉亚,由白葡萄品种基西 (Kisi)酿造。其中一款在不锈钢罐中酿造,呈现出清新芳香的白葡萄酒风格;另一款是经过了带果皮浸渍六个月,并在埋在地下的大型陶罐中酿造。
葡萄酒⼤师黛布拉·梅宝(Debra Meiburg)在品鉴这两款酒时表示:“差异很明显。在不锈钢罐中酿造的基西葡萄酒口感淡雅清爽,带有淡淡的香气和风味,适合搭配开胃菜或清淡一些的海鲜。另一款在陶罐中酿造的橙色基西葡萄酒,它展现出更丰富的水果风味,比如成熟的杏子、桃子和芒果,还带有令人振奋的酸度和单宁,这是一种典型的、带有格鲁吉亚卡赫基州陶罐酿造风格的格鲁吉亚琥珀酒。对比品尝两种不同容器中浸皮酿造的葡萄酒,确实向观众展示了带皮浸渍工艺所赋予葡萄酒的额外的水果风味和结构感。 遗憾的是,这些葡萄皮赋予的多酚化合物和风味会随着人们弃用葡萄果皮而消失。这也证明了为什么采用果皮浸渍发酵的橙酒是一种重要的葡萄酒风格,它值得在我们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个环节的第二部分,是对橙酒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分析。三位常驻中国的葡萄酒专家——葡萄酒⼤师朱利安(Julien Boulard MW)、⼩⽪(徐伟)和刘菲菲一致认为,这一类别的葡萄酒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上海,这种风格的葡萄酒已经在上海的许多酒吧和小酒馆中蓬勃发展。
葡萄酒讲师和博主⼩⽪说:“关键是不要低估中国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开放心态。尽管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在接受橙酒之前,他们不必先习惯饮用白葡萄酒或红酒。在我看来,橙酒现在是产品组合中的必备品,无论您是进口商还是经销商。我们需要各种优质的葡萄酒,各种不同香气、风味、质地与口感,以及各种能够和不同食物搭配的葡萄酒。在中国,销售葡萄酒就像经营自助餐厅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人们想要什么。但我们希望迎合多种口味,以便人们可以发现他们新的最爱。而且,我们不需要特别强调或纠结于它是不是橙酒。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酒的质量、香气、风味和余味,以及它们与同等价位的葡萄酒有何不同。”
葡萄酒⼤师朱利安(Julien Boulard MW)指出,将自然酒与橙酒区分开也很重要。虽然在中国有许多自然酒爱好者,但也有很多人喜欢常规型的葡萄酒。 侍酒师和消费者需要了解的是,橙酒既可以是自然酒,也可以是常规型的酒。自然酒的酿造是一种哲学,但橙酒与红、白和桃红葡萄酒一样,它是一种类别。我们看到市场上有许多自然橙酒,因为许多自然酒酿酒师倾向于使用古老的酿酒工艺来酿造橙酒,尤其是在格鲁吉亚。但我相信,随着全球的酿酒师意识到橙酒这一类别的合法性和多样性,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样化的橙酒。”
第三个环节,是对比品鉴和讨论来自 11 个国家的 22 款橙酒,这些酒展示了浸皮类葡萄酒多样化的风格和酿酒技术。
第一款品鉴的是,来自中国宁夏的小圃酿造的混酿葡萄酒,由戴鸿靖(Ian Dai)酿造,他是国内前沿的酿酒师之一,在尝试使用不同地区、不同葡萄品种和不同酿酒技术酿酒。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奥地利的多款橙酒,这些酒淡雅、清新、充满活力,它们打开了观众的味蕾,开始了全球橙酒的品鉴之旅,从南半球的南非、新西兰,到北半球的德国、斯洛伐克、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和格鲁吉亚。
在全球对比品鉴的第一组橙酒当中,有多款酒经过了数天至数周的带皮浸渍,有些甚至长达一两个月。这一轮品鉴的堪称是膜拜级的橙酒,有来自南非的Testalonga酒庄、斯洛伐克的Strekov酒庄、新西兰的佐藤酒庄 Sato、德国的Sybille Kuntz酒庄、奥地利的Preisinger酒庄、普德罗森伯格酒庄 Ploder-Rosenberg、卢瓦莫酒庄 Loimer 和海瑞士酒庄 Heinrich、法国的马塔萨酒庄(Matassa)和西班牙的Costador Terroirs Mediterranis酒庄。这些酒整体展现出比较淡雅的风格,可谓是为观众们轻轻地打开了探索橙酒的大门。带皮浸渍的时间,以及橙酒当中带皮浸渍的酒的百分比,是造就不同风格的橙酒的关键因素。
全球对比品鉴的第二组橙酒,是来自格鲁吉亚的多个标杆性酒庄的橙酒,包括Iagoa's Wine、Baia's Wine、Winery Khareba(哈列巴酒庄)和Schuchmann(舒赫曼酒庄),以及斯洛文尼亚的标杆性橙酒酒庄莫维酒庄 Movia、诗美酒庄 Marjan Simčič和 诗歌芮酒庄 Ščurek,还有四家备受推崇的意大利酒庄——格拉夫纳酒庄 Gravner、雷迪肯酒庄 Radikon、Dario Prinčič和La Stoppa。这些酒许多都呈现出深邃的颜色、浓郁的香气和风味,因为大多数都经过非常长时间的带皮浸渍,而且采用传统的酿酒技术。它们风格多样,有清爽淡雅的、有极富表现力而强劲的,也有前卫的、内敛优雅的、或是经典传统的风格。
小圃酿造的戴鸿靖曾是亚马逊的前侍酒师和葡萄酒类采购,后来转型为酿酒师, 他拥有对市场独特的双重视角——既是酿酒商,也是市场营销专家。他在研讨会上提到:“上海是橙酒在中国的最佳市场。上海不乏好奇的年轻消费者,他们对酸度柔和、带有单宁的白葡萄酒接受程度非常高,而且上海有各种风味的美食,这些美食能够搭配各种各样的葡萄酒。”
葡萄酒⼤师黛布拉·梅宝(Debra Meiburg)说:“上海是举办这次橙酒研讨会的完美地点!在过去三四年,上海的橙酒市场发展迅速。我对这里的酒吧和葡萄酒餐厅的酒单和选择感到震惊!它们提供了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葡萄酒,为这座城市的葡萄酒爱好者们带来了挑战和惊喜。正如两个小组的葡萄酒专家指出的那样,这类别的葡萄酒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消费者理解的方式呈现它们。与中国菜的搭配是一个绝佳的呈现方式,因为橙酒非常适合中国餐桌,橙酒的多样性,使得它可以与各种蔬菜、肉类以及中国美食中使用的多种香料进行搭配。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国内外来宾及专业人士对本次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来宾表示,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活动与学习机会,非常专业和罕见,而且能够品鉴来自世界各地的标杆性的橙酒,并聆听该领域一些全球顶级的酿酒师和权威专家的评论,更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