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惊现约4.6元/瓶“进口葡萄酒”,“宇宙中都没有生物能以这成本做出来”!开瓶有香精味,入口苦馊味

2021-02-07 15:58 WBO葡萄酒商业观察 WBO团队

文 | WBO团队

编 | 潘月婷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临近中国新年,合家团聚之际,拼多多一网店已悄然推出了43.89元/6瓶(1箱)的“法国进口葡萄酒”,除去每箱15元左右的包装和快递成本,每瓶葡萄酒的价格是4.6元左右,简直是疯狂!看来这些卖家并不想让中国人在新年愉悦喝酒。


好吧,就让我们一起来曝光这些所谓的葡萄酒卖家。


拼多多43.89元/6瓶的法国“进口葡萄酒”,WBO团队购买评测“糖水味”和“苦馊味”


日前,WBO接到多位读者爆料称,拼多多惊现43.89元6瓶的超低价葡萄酒。根据读者提供的链接,WBO进入拼多多,发现确有一款产品在销售,促销活动名为“买一箱送一箱法国进口红酒整箱赤霞珠干红甜葡萄酒750ml/6瓶送礼”,由奥斯凯南酒庄销售。


图片图片


这款酒的销售详情页显示,手机扫码价1188元/瓶,执行价格为89元,但整箱购买的实际价格为48元/6瓶,拼单价格则为43.89元/6瓶。WBO尝试购买,发现拼单门槛极低,2人即可拼单,并且包邮,于是拼单购买了6瓶。


图片图片


当葡萄酒到货后,WBO团队发现,这款产品的真实品名为蒂菲诗曼尼·凯南干红葡萄酒。WBO团队开了一瓶蒂菲诗曼尼·凯南干红葡萄酒进行尝试。倒入杯中时,见酒液呈紫红色,颜色较浅。


初闻起来,则有一股香精味,入口后,能感受到其酒体的单薄与寡淡,并没有葡萄酒应有的自然香,有一股明显的糖水味,过一会则在嘴中呈现苦馊味。


产地为龙口,与网店宣传的“法国进口”不符


再看其标签,根据蒂菲诗曼尼·凯南干红葡萄酒的背标显示,其产地为山东烟台,生产商为龙口市四平有限责任公司。此外,背标还写有“原酒进口”的字样。


图片图片


也就是说,这款酒看了标签后其实为原酒进口,国内灌装。而在其销售页面上,却赫然写着“法国进口”。但同时,网页的商品详情处,又写有产地为中国大陆/山东省/烟台市的字样。


对于这种情况,北京君泽君(南京)律师事务所的赵春祥律师表示:根据我国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该产品的正标和背标都没有标明法国进口葡萄酒或原酒来自法国字样,仅在背标上标注“原酒进口”,但广告推广中称之为法国进口,涉嫌虚假宣传。


但是,WBO认为这款酒最大问题还不仅仅是虚假宣传,而是瓶中酒体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知情人士:4.6元的葡萄酒,宇宙中都没有生物能以这个成本做出来


43.89元/6瓶的超低价格,本来就让人纳闷,但是当除去快递和包装成本后,更令人乍舌。


“除去包装及快递费用,这款酒的价格就离谱了,我们做电商的都知道,整箱包装及运费最少要15元,所以这箱酒本身价格是在28元左右,每瓶单价在4.6元,宇宙中都没有生物能以这个成本做出一瓶真正的葡萄酒,更何况还有人工、平台成本等各种费用。”一位熟悉葡萄酒电商的酒商告诉WBO。


这位酒商分析,从价格和口感层面来分析,这款酒的酒体本身是否是由葡萄酒原汁酿造非常值得怀疑。


WBO也采访到一家国内酒庄的酿酒师,他称:4.6元要在龙口酿造出一瓶真正的葡萄酒,本身是不可能的。这个价格完全覆盖不了成本,更别提人工和厂房投入了。


不开发票,实物和网页产品不同


WBO在购买这款葡萄酒时,还发现了该网店销售过程中的诸多反常现象。


首先,这款葡萄酒的网店页面上显示的酒,竟然跟实得产品不是一款酒。页面上的产品正标为GUTISKA KENNEN,实得产品却是TIFFANY MANNY。WBO就此咨询了商家,商家客服人员表示这是新老包装的区别。


图片图片


其次,当要求店家开发票时,店家也表示只能开收据。就此,赵春祥律师也认为属违规操作,他指出:《发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


此外,这款产品的网店页面中,产品广告图赫然写着“14度红酒”,但在同一个页面的商品详情部分,酒精度数又标注为13%vol,而WBO购买实得的物品,酒精度确为14%vol。


图片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款产品在拼多多销售页面上的品名为“买一箱送一箱法国进口红酒整箱赤霞珠干红甜葡萄酒750ml/6瓶送礼”,“干红甜葡萄酒”的描述相互矛盾,极不专业。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产品,却通过超低价格获得了关注。根据拼多多的数据显示,目前该款产品为平台“葡萄酒畅销榜”第1名,已拼10万+件。


图片


业内人士指出:近几年,类似电商平台“超低价葡萄酒”(很可能都不是葡萄酒)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如此牺牲品质的行为,确实值得唾弃。而拼多多平台面对这种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行为,面对这种图不对板、货不对板的行为,在如此大的销量数字下,并没有尽到审核把关责任,从而让这些有涉嫌欺诈行为的产品流向消费者。长此以往,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也伤害了整个葡萄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