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50万英镑仿造黄尾袋鼠,造假者盯上低价流通葡萄酒

2025-05-21 11:10

国际畅销品牌黄尾袋鼠(Yellow Tail)近年来频频卷入假酒风波,从摩尔多瓦查获10万箱假酒,到英国伯明翰KVK商店因售假黄尾袋鼠被吊销酒牌,再到如今的新一轮造假案件中有犯罪团伙投入5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80万元)购入仿造设备,令人震惊。


与前些年假酒多集中于高利润精品名庄不同,如今的造假风向似乎开始转向更具市场体量、开瓶频率更高的“口粮酒”。


1

数字打印机高仿原酒瓶,用“货车后备箱”卖给零售商


葡萄酒行业打假专家莫琳·唐尼透露,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的一个葡萄酒欺诈团伙,“由来自亚洲和欧洲的两个团伙进行合作,主要的目标就是黄尾袋鼠。”


唐尼介绍到,该犯罪团伙花费了50万英镑购入品牌标签的数字化模板和用于复刻酒瓶的数字打印机,制作出的酒瓶、胶帽、标签等,零售商若无专业检测手段,难以辨别真伪。


针对该案件,黄尾袋鼠生产商卡塞拉家族(欧洲)总经理西蒙·劳森对媒体表示,据了解问题仅出现在英国,尤其是少数独立零售商购买的非正规供应链渠道。


据悉,黄尾袋鼠2020年全球销量曾达1400万箱,目前销量仍在1000万箱以上,英国位居前五大市场之中,并保持着不错的涨势。


更具隐蔽性的是,该团伙采取“货车后备箱”向英国各地零售商散货,绕过大型分销体系,从下沉市场切入。这种“游击式”供货策略降低了曝光风险,也让监管难度成倍增加。


一位不愿具名的英国酒类渠道人士透露:“在当前供货链碎片化、利润压缩的背景下,部分零售店并不会深究货源是否合法,只看价格优势,目前黄尾袋鼠零售价不到8英镑。”


2

高仿不再只盯名庄,流通型大牌成新目标


实际上对于黄尾袋鼠涉嫌造假、擦边的案件并非只在英国。


在中国电商平台上,黄尾袋鼠是入门级葡萄酒的热门品牌之一。但如今也出现了一批在包装和名称上均模仿黄尾袋鼠,产地标注为国内,并声称原酒来自澳洲的产品。这类产品鱼龙混杂,不乏售价低至20元以下的“996”产品,远低于黄尾袋鼠目前50元左右的官方零售价,借助其品牌知名度实现了市场分流。


以往的造假更偏向国际知名精品名庄,这是因为其价格透明度相对较低,造假成本与潜在利润之间的空间更大。例如2021年上海警方查获的奔富假酒案中,奔富407的市场售价约为1000元/瓶,造假成本仅为20元/瓶,却能以400-500元/瓶对外销售。


然而,即使是售价仅在50元左右的流通品牌,也仍存在造假的利润空间。


有业内人士分析到,“这类产品一般每瓶包材费用在5-6元,在国内的邮寄运费1-2元,酒液的费用在2-3元,由于场地一般就是自家作坊式,人工也以家族式为主,最低成本可以压缩到10几元/瓶。”


此次案件中,国际犯罪团伙对制假设备的大成本投入,必须依靠足够大的仿冒酒销售规模来维持利润。在当前消费降级的背景下,以黄尾袋鼠为代表的流通型大牌因市场体量庞大、消费基数广泛,正好成为这些团伙眼中的“优质目标”。


相比高端名庄酒的造假门槛,入门级品牌更容易实现“规模复制”。前者需仿制年份、酿造细节、瓶封防伪等多个环节,而大众品牌则往往采用标准化产品,更便于通过机械化设备批量生产。此外,入门酒的消费频率高、购买决策快速、消费者对细节辨识力较弱,也进一步降低了假酒识破的几率。


在流通端,除了线下独立零售渠道,不规范的跨境电商、自营平台、“尾货仓”直播间等,也是潜在的风险源。这些渠道在定价与供货逻辑上存在漏洞,也为假酒提供了滋生土壤。


据悉,黄尾袋鼠品牌已宣布于2025年焕新产品包装,目前新包装已率先在英国和欧洲市场上线,并计划于第三季度陆续覆盖亚洲、美国等全球主要市场。此次更新不仅是品牌形象升级的一部分,或也包含强化防伪、遏制假货流通的考量。


从消费者角度看,一瓶售价不足60元的红酒或许难以激起强烈警觉,但从行业视角出发,每一瓶假酒的出现,都是对全球葡萄酒市场信任体系的蚕食。随着制假手段不断升级,消费者、平台、监管机构都需提升识别与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