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巨亏1.09亿元、实控人涉刑案,酒便利何去何从?
实控人被刑事立案、银行续贷受阻、经营活动陷入困境……多重危机叠加之下,新三板上市公司酒便利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09亿元,创下近十年最大亏损。
面对信任体系动摇和行业周期挑战,酒便利虽通过扩大加盟规模、尝试资产瘦身以及促销清库存等措施自救,但效果并未立竿见影。在“失控”与“重构”的边缘,酒便利正艰难走在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求生之路上。
01
实控人涉刑案,酒便利深陷经营与融资困局
酒便利的年报披露了一份极其严峻的成绩单:全年营收16.79亿元,同比下滑3.77%,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1.09亿元。而在2023年,酒便利刚刚实现小幅扭亏,这一急剧反转的业绩走势迅速引发关注。
事实上,年报仅是酒便利困境的集中体现。
在2024年下半年,酒便利的实际控制人、河南侨华商业实控人余增云就已失联,并被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以涉嫌集资诈骗罪立案调查。作为“华侨系”三大关键人物之一,余增云此前通过旗下公司控制酒便利超过52%的股份,其中96.26%的股份已进行了质押。(详情见《酒便利实控人失联,所持股份质押高达96.26%》)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系统性风险的爆发。酒便利2024年陷入银行续贷困难,短期借款较上年末减少55%,而公司账面货币资金虽有8600余万元,却有近九成为银行保证金,流动性紧张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华侨系”崩盘也在向酒便利传导压力。据报道,余增云与杨宇潇、虞之炜三人在案发前夕集体出境,所涉茅台、黄金等理财产品金额达数十亿元。
据了解,2025年初“华侨系”另一名关键人物虞之炜已从泰国被引渡回国,意味着该案件进入实质处理阶段。
尽管酒便利一再强调“实控人未在公司任职,不影响日常经营”,但无论是持续经营能力、融资渠道,还是对上游名酒厂的配额资格,其信用基础都已遭到动摇。在战略投资尚未到位的当下,如何在股权动荡中稳定运营,成为公司必须面对的第一道关口。
02
年报被监管问询,数据质量与信息披露遭质疑
酒便利在发出年报不久后,收到了来自中国证监会旗下全国股权公司的问询函,内容直指其核心风险,聚焦于经营持续性、费用结构异常、信息披露不完整等多个方面。
问询函特别强调两项异常:第一是费用结构的不合理。尽管公司营收下滑,但销售费用仍高达2.15亿元,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9.55%。尤其在2024年净减少645名员工的背景下,工薪费用却上涨了69.03%。成本压缩与人工支出之间的矛盾,被认为存在失真可能。
第二个重点问题是营收结构的反常。报告期内,酒便利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14%,但服务类收入却大幅增长162.24%,主要归因于第三方平台的返利。监管层要求公司详细列示线上与线下各类渠道的订单数据与金额,以核查服务类收入增长是否真实、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需注意的是,酒便利年报中的财务数据遭到内部否定。董事焦永新与监事仝伟在年报中公开表达异议,指出公司未能查清关联交易、利润数据真实性存疑,年报“不能反映公司真实盈利能力”。这一表态将年报的可信度问题推向台前,也暴露出公司内部治理的明显裂痕。
03
自救尝试:加盟松绑、资产瘦身与高层换血
面对持续恶化的资金压力,酒便利启动了一轮多线并行的“自救计划”,尝试通过回笼资金、压缩成本、优化运营体系,为自身争取更多喘息空间。自救路径主要包括开放加盟、出售子公司股权、春节期间促销清库存,以及高层管理人事调整等方面。
酒便利先是在2025年春节前启动“薄利走量”策略,聚焦名优白酒产品带动动销,营收同比实现阶段性增长。年报显示,节日期间公司营收同比上升超过20%,为全年业绩低谷中少见的亮点。但这并未改变整体毛利率下降、存货周转承压的趋势。
2025年1月16日,酒便利还宣布转让旗下驻马店酒便利52%的股权,预计可回笼资金近400万元。这家子公司曾为公司盈利支柱之一,但近年来业绩不断下滑,并在2024年出现亏损及1200万元以上的负债。出售该资产,被视为公司为减轻经营包袱、腾出现金而进行的“瘦身动作”。
不过后续又传出该项转让计划因价格、付款条件等因素暂停。
此外酒便利还继续扩大加盟店规模,并采取优惠政策,如1万元的加盟费经营满一年可退还,投资金额也可申请下调。根据酒便利官方信息,一家县级加盟店的最低投资额大概在55万元左右,包括加盟费1万元、年租金6万元、首批货款30万元等。此举被市场解读为“以加盟补血”,即通过吸纳加盟商投入缓解总部现金流压力。
但在白酒终端竞争激烈、消费下行的市场背景下,加盟能否成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仍存疑。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酒便利品牌势能不足、政策变化频繁,加盟商回本周期拉长,信任基础仍待修复。事实上,2024年下半年,酒便利曾短暂停止招商,部分区域门店已出现撤店现象,显示公司在加盟策略上尚未形成闭环。
在管理层方面,酒便利也进行了一轮集中调整。2025年5月,公司完成新一届董事会和高管换届,总经理职务再次交由张立担任;与此同时,曾任财务负责人的马迅辞去董秘一职,仅保留副总经理身份。
酒便利近年来已更换多任总经理、多位核心管理人员离任,治理层稳定性持续承压。此次人事重组,虽释放出“恢复执行力”的信号,但在控股权不稳、战略投资未定的背景下,新团队能否真正稳住局面仍待观察。对于酒便利来说当前如何进行信任修复和结构重建,才是真正要打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