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巨头切入威士忌赛道,陆续交卷了

2025-07-17 09:50
近日,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一款名为“炫金刚”的威士忌颇具热度。这款被宣传为“20年陈酿”的产品来自五粮液旗下,同时,五粮液还推出了“舒醺”系列威士忌梅酒,分薄荷与巧克力两种口味。
而除五粮液外,古井贡、洋河、郎酒等白酒巨头纷纷进军威士忌赛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白酒巨头的“跨界”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一种“降维打击”,相比仍在摸索阶段的本土小威士忌品牌,白酒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成熟的渠道网络、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与完整的市场体系,甚至不乏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
在这样背景下,传统白酒品牌缘何纷纷“押注”这个看似陌生的新战场?白酒+威士忌,是否能成为一次成功的多元化尝试?虽然答案尚未揭晓,但白酒巨头们的“答卷”,已经开始陆续提交。
01
白酒巨头推出的威士忌开始试水
烈酒商业了解到,近日在社交平台出圈的“炫金刚”威士忌来自五粮液,这款威士忌标注原产地为苏格兰,产地为四川宜宾,酒精度40%vol,值得注意的是,五粮液并未在第三方平台中上架该款威士忌,据网友透露,该款威士忌的售价约为800元/瓶。此外,根据“炫金刚”的背标可以看到,该款威士忌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码则是以“sc”开头。
酒类业内人士江源指出:“进口威士忌一般不需要SC编码,这意味着这款酒很可能采用苏格兰原酒,经过国内灌装与后熟,属‘原酒进口+本地灌装’模式。”
江源同时透露,这款酒或许源于五粮液早年进口的一批库存威士忌,“大概率是20年前,五粮液旗下公司安培纳斯引入了一批酒液,但当时并未售出,现在可能就是这批酒,重新包装后,再推出市场。”
与“炫金刚”定位有些不同的是,五粮液还上线了售价约45元/瓶的“舒醺威士忌梅酒”(配制酒),目前在第三方电商平台有售,但在五粮液官方旗舰店中,却未见该款产品。据悉,这款舒醺威士忌梅酒以低度、调味为卖点,主打年轻人轻饮场景。两款风格迥异的产品,显示出五粮液正在尝试以不同价格带测试市场反应。
然而,布局威士忌的白酒企业远不止五粮液。近日,古井贡酒联合卡慕推出的“古奇威士忌”以桶售形式发售,仅88只波本桶,每桶售价高达12万元;而洋河则推出洋酩利威,重点布局江苏部分市场。除了产品探索之外,一些企业正从源头开始布局。例如洋河正在西藏打造朗热酒村项目,计划建设青稞威士忌产线,总投资超过10亿元,2024年底投产,最快2027年实现首批产品上市。郎酒集团则在峨眉山启动高桥威士忌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规划产能1万吨。
目前来看,白酒企业正在试图用威士忌作为“多元化跳板”,探索年轻市场的语言和节奏。与白酒深重的文化语境不同,威士忌因其全球通用的品类标准、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可塑性强的产品结构。
02
为何都“盯上”了威士忌?
白酒企业转向威士忌,背后是市场周期与消费趋势的双重变化。目前,国内市场正在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与此同时,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群体逐渐崛起。多份行业报告显示,40岁以下人群在威士忌消费中占比超七成,18-29岁人群占比达37%。相比白酒的“文化门槛”,威士忌更具轻松、社交、国际化等属性,成为年轻人饮酒社交场景中的重要选项。
厦门醇麦会总经理刘玺表示,传统白酒企业纷纷“跨界”威士忌,是产品多元化布局的自然延伸。“白酒太卷了,威士忌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更具可控性,尤其是走原酒进口灌装路线的方式,另外,现在很多白酒企业瞄准的是低度威士忌或即饮型调酒产品。”
刘玺认为:“五粮液‘炫金刚’现在可能只是小批次试水,也没装多少,在私域上就已经分完了,价格设定参考的是高端白酒,而非纯粹依据威士忌市场逻辑。”
北京某酒业公司负责人刘伟则指出,白酒企业进军威士忌的初衷之一,是看中该品类“暴利预期”以及人群结构的高净值化。“前两年威士忌太火了,而且喝威士忌的一般都是相对高端人群。”
然而,他也坦言,当前酒类整体处于下行周期,“不是某一品类不好,是整个市场环境艰难”,在这种背景下,威士忌的成长周期可能被拉长,泡沫也将更快显现。
湖北人人大经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代晟也表示,威士忌不同于白酒,更强调陈年周期与仓储管理。国产威士忌目前多处在建设或出桶初期,真正形成规模尚需时间。“现在这些厂子大多是在威士忌热潮期建起来的,像极了几年前的酱酒热,过一轮周期后才知道谁能走到最后。”
广东洋酒经销商张凯表示:“我们这些年看下来,白酒品牌做威士忌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做标杆产品冲高端定位,一类是走轻饮路线抢年轻人。现在的趋势是把威士忌当成‘文化营销’的出口,谁能讲好中国酒的故事,谁就更有希望做出长期品牌。”
另一位浙江温州的酒类渠道商黄威则坦言:“白酒的增长空间确实开始受限,但渠道网络没闲着,大家都在等‘新东西’。相比起自创品牌,渠道对名酒背景的威士忌接受度更高,客户一听五粮液、古井、洋河出品,至少愿意试一试。”
深圳烈酒进口商赵辰也表示,国产威士忌对渠道的吸引点并不是价格便宜,而是文化“亲切”,“比如用青稞、用本草、用糯米,很多经销商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语言。虽然现在市场培育期利润有限,但长期看肯定有空间。”
总体来看,白酒企业在威士忌领域的布局,是为应对增长瓶颈、寻求新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趋势,构建多品类矩阵,同时为品牌注入新鲜活力与国际视野。
03
白酒巨头布局威士忌存在哪些短板?
尽管白酒企业纷纷高调入局,国产威士忌当前面临的现实却并不轻松。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5年1-5月,中国威士忌进口量达到1340万升,同比增长28.74%;但进口额为1.63亿美元,同比下降1.06%,进口均价仅为12.22美元/升,同比大幅下滑23.15%。量增价跌的背后,正是市场竞争加剧、去泡沫化趋势显现的信号。
另外,威士忌行业本身属于“慢产业”——从酿造、陈酿到出厂至少需要3年时间,而构建消费者认知更需长期培育。
有业内人士阿金认为,当前市场中,崃州威士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产威士忌的“价格标杆”。“崃州有规模、有品牌、有渠道,再加上早期布局,储存量非常大。其出厂价、终端价都非常明确,性价比已经打下来。这其实等于把整个国产威士忌的价格体系锚定在一个‘低位合理’区间上,后入场的品牌如果在品质、风味、品牌力上没有显著优势,根本无力拉高溢价。”
阿金指出,白酒企业跨界做威士忌,一方面靠资金和团队可以迅速建厂、设线,但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可能缺少对做威士忌的“文化认知”和“长期主义”。“现在很多项目都在建,但威士忌不是快周转品类,不仅烧钱,更烧时间。后续怎么坚持下去,还是个问题。”
江源还提到:“白酒和威士忌的消费人群不完全重叠,白酒因为市场基数较大,使用控盘分离模式,而威士忌市场基数小,该模式难以在威士忌市场落地。”
成都渡美堂创始人陈勋表示,现在一些白酒企业虽然在做威士忌,但严格来说,只是叫威士忌风味酒。“部分企业以白酒为基酒,然后把它放到橡木桶中,就对外宣传是威士忌了,单一麦芽威士忌至少桶陈三年才行,这方面也需要提高行业监管,才能更有力的维护市场。”
南京烈酒经销商吴云翡告诉烈酒商业,部分白酒品牌虽然具备渠道和资本优势,但缺少威士忌长期内容建设的经验,很多产品只停留在‘概念热’阶段。“现在消费者认知还处于早期,真正愿意为国产威士忌买单的群体并不多。如果只是靠名气堆出来,没有沉淀,后期复购率可能也会有问题。”
深圳烈酒经销商秦世豪表示:“现在终端市场看似热闹,实际消费端的教育还远远不够。白酒品牌做威士忌,不能只靠‘品牌背书’和渠道推力,更要有产品本身的说服力。”
山东济南的酒类进口商陈一行认为:“目前来看,有的酒企主打高端、年份、风味,有的又做得像即饮酒,我们试过几款国产品牌,确实有进步,但要真正做到‘忠粉复购’,还得靠文化内容和真实品质的双重建设。”
杭州一家专注投资的基金合伙人周铮还指出:“目前威士忌在国内仍属‘情绪性投资品类’,目前部分威士忌,没有完整的品牌叙事链条,没有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模型。更重要的是,现在白酒企业新建的很多蒸馏厂都还在‘建产能’阶段,短期盈利几乎无望。这类模式更像是一场烧时间、烧仓储、烧品牌耐力的‘持久战’。”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