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葡萄酒企成失信被执行人,多家涉商标纠纷
今年以来,有多家烟台葡萄酒企业陷入失信被执行人状态,这些企业多以灌装加工业务为主,生产着各类“996产品”,但在商标纠纷、低价内卷、平台门槛提高等背景下,也逐渐陷入经营困境。
01
其中4家企业失信,直接源自商标侵权
从天眼查公开数据来看,涉及失信的葡萄酒企业如下:
均属于中小型公司,大部分注册资金在几百万元左右,最少的为金色葡园酒业,注册资金仅1万元。相比于大型的葡萄酒庄,这些企业主要从事灌装加工,如金色葡园酒业、嘉隆葡萄酒及朗菲酒业。
部分企业还是电商“996葡萄酒”的重要供应商。比如上述规模最大的朗菲酒业,注册资金2100万元,曾出品了“朗菲庄园·一千零一夜”,目前在电商有商家推广12.9元/瓶,还有部分商家在宣传“原价889元,现在89元/瓶送17斤苹果的朗菲庄园·帕云传奇”。
不过据了解,“朗菲庄园”因侵权宁夏朗斐酒庄相关商标在2020年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
剩余的几家企业也存在商标纠纷案件,如金色葡园酒业、嘉隆葡萄酒、爵仕城堡酒庄均因侵权被中粮集团起诉。三家企业之所失信也是因为侵权金额未执行。
中粮集团对上述企业的商标维权记录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彼时烟台嘉隆酒业名为“烟台华夏葡萄酒有限公司”、烟台爵仕城堡名为“烟台华夏绿色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同时均生产着“华夏”相关的葡萄酒。
烟台柏隆堡葡萄酒也有被行政处罚的记录,如在2021年天津糖酒会上,被实名举报所展销的丝路之源葡萄酒冒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龙口市场监管局罚款880元,现在相关产品的商标已经失效。
上述企业失信被执行金额均不高,大部分在几万元,由此可见经营早已出现问题。
还有业内人士推测到,“这些企业的投资金额不高,也可能仅仅是某个老板旗下多个公司之一。”
笔者调查发现上述企业确实存在各种关联关系。如金色葡园酒业和嘉隆葡萄酒同属一个负责人,该负责人旗下还有多家葡萄酒企业。此外烟台朗菲酒业则和烟台法维莱酒业同属一个负责人,该公司前负责人在2019年生产假冒波尔多地理标志的葡萄酒,被判刑3年。
02
中小型灌装厂生存空间被挤压
上述企业成立之时正值国内葡萄酒消费的高峰期,通过“抄作业”以及低价竞争,在电商、社交媒体、私域团购等渠道占据了较大的规模。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也逐步面临生存问题。
来自山东的业内人士李凡(化名)透露,“现在烟台的灌装业务逐渐向几个大厂集中,我知道有个专做起泡酒的酒企就在为国内的大品牌提供服务,也会挤压掉一些中小厂的业务。”
“现在烟台灌装厂的业务种类也在调整,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有些大厂开始专门拿出生产线来做果酒、预调酒以及其他新酒饮,而很多中小酒厂的业务调整成本较高,不容易实现转型,也会影响到经营。”李凡表示。
此外该类产品的价格也逐渐内卷,如最早的“99元6瓶”已经卷到8元/瓶,甚至6元/瓶。以9.9元单瓶计算,扣除包装、人工和物流后,留给酒液的成本本就微乎其微,如今价格继续下探,质量问题更难掩盖。
笔者在电商平台检索时发现,相关产品差评率居高不下,“有异味”“像兑水”成为消费者最直观的评价。过去还能靠价格差吸引尝鲜,如今则连低价优势也变得岌岌可危。
问题并不出在低价上,而是部分企业在低价竞争中逐渐偏离了正轨。为了压缩成本,不少产品在酒液质量、原料来源和工艺环节上缩水,甚至通过虚假宣传、商标擦边来博取流量。这类“为低价而低价”的做法,不仅让消费者体验受损,也在扰乱行业秩序,最终导致自身难以持续。
烟台这批中小葡萄酒企业的失信,同样折射出低价灌装模式的困境。当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唯有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提供亲民价格,并逐步培育自身品牌,企业才可能走出“低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