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葡萄酒市场一瞥:渠道分工明确,各做各的生意,大部分专卖店不跟风
文| WBO团队
在烈性洋酒领域,台湾一直是内地的一个样本,台湾市场发展稍稍领先内地5-10年,导致我们最终发现,市场很多特点都似曾相识。那么在葡萄酒领域,台湾又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未来会不会成为内地市场学习的榜样呢?
WBO葡萄酒商业观察记者最近也对台湾葡萄酒市场进行了走访。
台北葡萄酒市场由于起步较早,在葡萄酒产酒国及产区、品类、品种的选择上更多,呈现出了“长尾化”的状态;干白在台北很受欢迎,特别是夏季消费,很多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夏天喝干白的习惯;此外,很多小众精品葡萄酒都可以在台北找到,即使是生物动力酿造法葡萄酒这样的小众产品,在台北也有固定的粉丝。
台北大街小巷都有各种酒类零售店,有些店葡萄酒、烈性洋酒以及台湾本地高粱酒兼具,有些以葡萄酒为主。但是台北葡萄酒专卖店会重点布局1000台币(200元人民币)以上产品,1000-3000元台币/瓶最为普遍。当然,各家都会有一些针对会员及团购客户的优惠活动,比如一次购买一箱以上,会有8折或者9折左右的折扣。
关于内地市场比较流行的“导流产品”的说法,台湾酒类专卖店并不普遍,各家不但不重视所谓的引流产品,甚至是屏蔽。当记者问起一些在内地销售较好的澳洲品牌时,很多专卖店回答是:同样是红五星级产品,我们店的主导产品性价比更高。
一位店长甚至回答说:你所说的产品对我们而言利润太低,在台北又有其他代理商,一次性进货还需要几十箱,我们没有必要去卖,而且台北消费者很重视性价比。
相对而言,台湾南部的屏东市场和台湾东部的花莲市场则更为朴素,葡萄酒专卖店业态并不常见,但是便利店和超市都可以选到各个国家葡萄酒,包括一些新世界知名大单品,以及台湾本地灌装和调配的酒。由于台湾本地灌装和调配的酒价格便宜,大部分在300台币以下(约70元人民币),销量也很可观。
WBO记者在和屏东、花莲一些便利店员聊天时发现,当地人购买葡萄酒还是以200-500元新台币(约40-120元人民币区间)为主,所以陈列时会重点选择这个价格区间的产品。
当然,即使是台北市场,根据渠道和终端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价格、产品状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对于台湾而言,类似7-11、全家这种24小时便利店非常普遍,这也是很多大众消费者、年轻消费者购买葡萄酒的主渠道,而便利店葡萄酒也会重点布局300-500台币的大单品,其实就是几个全球知名的大众品牌。
台湾超市、卖场葡萄酒的条码则更多,超市重点陈列的葡萄酒从200元-1000元台币不等,这个价位段的各个国家葡萄酒都能挑到。但是在部分超市,小众精品酒和名庄酒以及名庄酒的副牌产品并不多。
台北大街小巷的专卖店则承担起了每瓶1000元台币以上葡萄酒的重任。WBO记者逛了3家专卖店,发现货架上基本找不到800元台币以下产品,每瓶1000-3000元台币的最为普遍。
就像前文中也提到的,除了橡木桶洋酒公司是主打全品类的概念外,台北的葡萄酒专卖店基本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大部分是对产品和品类的占位,通过产品慢慢培养核心消费人群。台北专卖店的会员制较为普遍,针对会员也会有一个更为优惠的价格。
比如雅得蕊葡萄酒专卖店主打是澳洲精品酒概念,仅仅是澳洲干白葡萄酒,这家店都有几十个条码,但是他们并不销售奔富、杰卡斯等流通产品,而是主推自己独家代理产品。
比如心世纪葡萄酒专卖店,又主打的是勃艮第板块,他们聚拢了很多喜欢勃艮第的消费者。当然也不局限于勃艮第,他们也会挑选各个产酒国的一些特色产品或者小众产品。而且这家店会推出一些主题化组合,并将组合取一个有趣的名字(比如“一个人的独饮时光”等),方便消费者选择。
为了推广品牌和吸引消费者,心世纪葡萄酒专卖店甚至在台北101大厦旁搭建了一个快闪店(租期一个月),论杯卖酒,主推150台币一杯的葡萄酒(人民币30元左右),吸引逛街的人群。
WBO记者在和这些店长、店员交流时,也有一些感受:台北葡萄酒专卖店很少去照搬其他家的经验或跟风,他们往往会主推自家店独家代理的产品。而且,大部分渠道的利润都较为稳定和合理,不会因为是知名产品则平价销售,牺牲利润,也不会因为是小众产品而追求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