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规:进口葡萄酒可不注册中文商标清关

2024-10-14 15:25

上海自贸试验区(含临港新片区)正式落地实施“进口葡萄酒、蒸馏酒标签便利化政策”,境外品牌可不用再注册中文名和商标直接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清关。


来源:上海市场监管


目前首批张贴了该标签的产品已顺利通关,已有包括ASC在内的4家进口商共进口了葡萄酒885瓶、蒸馏酒540瓶,该政策如果普及将对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01

仍需标注中文标签,但节省了中文商标注册环节


该政策由国务院办公厅于2023年12月7日印发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国发〔2023〕23号)中提出,明确“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口葡萄酒和蒸馏酒,且境内代理商注册地在区内的,贸易商可免于在容器、标签、包装上标示商标或商品名的中文译文以及有效日期、保质期、最迟销售日期。若由于包装或容器问题或易腐成分添加导致上述日期比消费者预期更短,贸易商应作标示。”



首先政策限定了进口主体应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注册的代理商,进口途径也只能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通关,因此其他地方的代理商进口或者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之外的其他地方清关暂不适用于该政策。


行业人士关注度较高的是“葡萄酒和蒸馏酒免于标商品名的中文译文和商标”,该条款并不代表“不再需要中文标签”,其他原料、产地、生产商等信息仍需按照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标识,更多的意义在于节省了商标注册的复杂流程,方便更多品种、数量和进口国家的产品比以往更快的进入国内市场。


根据中华商标协会公布的商标注册流程,商标从申请审核到拿到证书,顺利的话大概需要12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在审核期被驳回或者公告期被异议,这个流程将持续更长时间。该条款则帮助更多未在国内注册商标的企业更快进入。


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已进口产品酒标来看,这些产品是在原外文酒标的基础上直接张贴了一个中文小标签,葡萄酒的名字为“英文名+红葡萄酒”,其他信息均标记完善。


此外该政策对葡萄酒保质期的标记也进行了规定,可以不再标识有效日期、保质期及最迟销售日期,基本上与国内葡萄酒新国标同步。此外,国内对无醇和低酒精度产品仍有保质期标注的要求,该条例则对应有“因其他原因导致上述有效期缩短的,贸易商仍作标识”。


02

新规更多影响新布局的进口葡萄酒品牌


国际上一线的大流通品牌多数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完成知识产权的注册,该政策影响的更多是还未在国内铺货的品牌或者新成立的一些国外品牌。


上海云酒仓负责人张海啸表示:“这个政策可能选择执行的企业不会太多,毕竟要在商超、餐饮、电商等渠道推广,有一个中文名宣传起来更容易,一般品牌都希望在酒标上体现更为完善的信息。”


进口商张海也认为有一个中文商标还是必要的,“通过该方式进口虽然可以强化市场铺货的效率,但是如果想在国内长期生根,后面这些品牌大概率会去补一下商标的注册,只不过该流程不再像之前那样着急,如果坚持以外文名和商标流通的话,估计只能在一些专业人士和外籍人士中产生影响,品牌影响力会较为有限。”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注册有公司的李林则表示,“这个政策更适合没在国内铺货的品牌小批量地进口到国内试水,或者定向给一些客户经销,这个时候可能还不太需要中文的商标,按照这个方式进口流程会比较方便。”


也有行业专家认为:“该政策可以帮助一些在商标注册上困扰多年的葡萄酒品牌解决难题,由于葡萄酒品牌碎片化,市场上流通度高的品牌来自多个国家,但消费者可以记住的有限,所以起一个好的名字又和知名商标没有相似性,会有一定难度,利用该政策可以先试水再慢慢注册中文商标。”


03

零售商对此类产品持不同态度


杭州小新的酒铺创始人申向云持乐观态度,“进口葡萄酒在国内的市场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消费者对这种外文名的产品不算陌生,应该会有一定的接受空间。”


在上海有酒吧的胡旭(化名)则表示:“这种外文商标的产品也分国家,如果是英文名在上海等一线大城市还能有一定的接受度,如果是标的法语、意大利语或者西班牙语等,消费者想自己在网上搜一下都会有点困难。”


也有零售商表示现在一线的热门品牌尚不容易动销,不太想推新品牌,更不要说没有中文名的品牌。


最后,WBO在采访中也有酒商表示:“这种方式可能会滋生国内企业去境外注册商标,生产与国外知名品牌相似的外文名及商标的葡萄酒,再运回国内销售的情况。”



不过该文件第五条的第一款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规定,如品牌选择注册商标应符合已有的法律规定,此外产品名应充分遵守国外地理标志在中国获得的法律保护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以上侵权现象。


*部分采访人员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