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在国外读博士一边走私威士忌,主犯偷逃1215万余元关税被判5年

2025-07-24 18:19

日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偷逃税款高达12153346元人民币(以下简写:1215万余元)的走私酒水案件进行了二审判决。据了解,主犯龚某通过在国内线上渠道销售威士忌,客户下单后,再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威士忌伪造成低值个人邮包走私入境。

判决书显示,对该案主犯龚某判处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16万元。


01

走私威士忌,偷逃关税高达1215万余元

裁判文书网披露,在2020年至2022年12月的两年多时间里,案件主犯龚某在国内利用各大线上社交平台销售威士忌,引诱买家下单购买。


然而,订单背后却藏匿着一条走私链条,龚某将获取的订单信息发送至境外。随后,他利用“个人邮递物品”这条通道,并通过低价申报将来自欧洲的威士忌走私入境。经查实,其偷逃的国家税款金额高达1215万余元人民币。

根据当时适用的海关总署公告规定:个人邮寄进境物品,海关依法征收进口税,但应征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但超过限额则需要缴税;另外,当时的进口威士忌综合税率48.313%+0.912元/L。巨大的利益诱惑使龚某铤而走险。


事情的开端要追溯到5年前。

2020年,31岁的龚某正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规划职业道路。彼时,他观察到,威士忌在中国市场正迎来一波强劲的需求热潮。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威士忌进口量达2155万升,同比增长13.8%;进口额高达2.1亿美元,增幅达到20.3%。同时叠加当时大环境因素带来的市场变化,国内威士忌呈现出明显的供不应求态势,使威士忌成为“香饽饽”。洞悉这一巨大的供需缺口和价格红利的龚某,便瞄准了威士忌在中国的火爆现状与发展潜力,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于是,龚某利用其在德国留学的“优势”打起了走私的主意。2020年9月其在国内成立了一家威士忌进口酒公司,且招入员工黄某共同走私威士忌。龚某先在国内的各类社交平台上推销威士忌,吸引客户下单。待客户下单后,龚某再以个人邮递物品渠道经国内多地口岸走私进境。


为了逃避海关监管,龚某指使黄某向客户提供虚假小票向海关申报,并要求货主提供多人身份信息、电话、地址作为国内收件信息,采取直邮包税、直邮不包税、直邮包税不包申报等形式,将每个价值900余元至几万元不等的威士忌酒包裹,以低报方式向海关申报。

经海关关税部门核定,走私上述货物共计偷逃应缴税款1215万余元。

最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被告人龚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16万元。被告人黄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8万元。

02

国内威士忌价格暴涨,主犯因国内外价差与渠道信息差走私获利

裁判文书网虽未提及该走私案中的具体威士忌品牌,只称之为欧洲生产的威士忌,但从龚某每个走私的个人邮寄包裹为价值900余元至几万元不等的威士忌酒可推测,该威士忌或属于高端品牌,不排除苏格兰威士忌中的知名品牌。

在2020年-2022年,国内威士忌市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涨价潮。不管是麦卡伦、格兰菲迪、大摩、苏格登还是响、山崎等威士忌品牌都在集体涨价。有酒商表示,2021年,苏格兰高端威士忌麦卡伦18年涨幅达到了58%。

同时,当时由于特殊管控时期,导致进口渠道收缩,威士忌供不应求,部分酒商借机囤货提价。再叠加威士忌行业的某些高端威士忌的炒作行为,让威士忌市场价格暴涨。

正因如此,龚某利用国内外价差与渠道信息差,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本应以大宗贸易正规申报的威士忌,伪造成低值个人邮包避税入境。利用国内电商引流与国际直邮联动的隐蔽模式获取暴利。然而非法暴利终难持久,随着海关对跨境邮递监管的收紧,这条灰色链条终被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