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火,果酒市场也在升温
近日,有关“荔枝”的话题不断升温,相关影视剧也频频出圈,这不仅激发了荔枝口味饮品的消费热潮,同时也带动了果酒市场的相关讨论。在电商平台和即时零售渠道,果酒成交量也呈现稳步上扬的趋势。果酒为何能在这些渠道实现增长?线下渠道表现又是如何?对此,烈酒商业展开了一番调查。
01线上、即时零售渠道中的果酒销量出现增长
通过2025年第四届中国果酒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果酒行业整体销售额已突破200亿大关,同比2023年的150亿至180亿元增长约14%-20%。在即时零售渠道中,果酒的表现尤为亮眼,销售量占比达38%,年增速达72%。
此外,今年618期间,美团数据显示,低度果酒的成交额大幅上涨,女性消费者占比近70%。其中,Z世代女性成为核心消费群体,2025年女性在低度酒消费人群中的占比已达65%。她们更倾向于选择口感清爽、包装时尚的产品,消费决策高度依赖社交平台和种草推荐。
在电商平台方面,京东、抖音等平台持续发力果酒市场,销售曲线保持上扬趋势。烈酒商业注意到,目前销量领先的果酒品牌包括“梅见”“果立方”等,其产品主要通过旗舰店和品牌自营渠道售出。以果酒/预调酒品类为例,旗舰店贡献了超过30%的销售额。
京东平台的酒类商家孙华强表示:“果酒度数较低,入口柔和,尤其是荔枝酒近期大热,吸引了不少年轻女性尝试。”他补充道,果酒的“套装销售”模式效果显著,例如“2瓶12度330ml+4瓶8度330ml”组合,售价135元,近期开售近4万瓶;“6瓶12度330ml”组合,售价178元,也有超2万瓶销量,并且多款果酒回购次数突破300次。
“今年荔枝大丰收,加上影视剧植入和社交平台热度同步发酵,荔枝酒销量在短期内有明显上涨。”孙华强补充道,订单量相比去年同期至少上涨了30%。主要价格段集中在中低价位产品,100元左右是主流价格带。
杭州一位即时零售酒商王诚则告诉烈酒商业:“从近期数据看,果酒销量整体还算不错,特别是从五一之后到现在,日均订单量比一季度有小幅提升,虽然谈不上爆发,但环比增长大概在15%。”
他补充道:“像一些爆款口味,比如荔枝、梅子,或者带点花果香调的新品,转化率都还可以。我们平台上果酒品类的动销情况,比同类的预调酒要活跃不少。”
广东酒商陈俊鸿也指出:“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果酒在即时零售场景中的表现较为突出,6月份前后也出现了一波小高峰,整体同比增长接近20%。”
02为何果酒在线上渠道出现增幅?
陈俊鸿表示,近期社交平台上的“荔枝热”带动了果酒话题热度,多个博主和KOL带货推广,激发消费兴趣,形成了“种草-下单-分享”的闭环,显著放大了市场声量。
在抖音平台经营果酒店铺的张广发也认为,购买果酒的消费人群中,90后占比达80%,其中女性消费者超过七成。他指出:“果酒与当前流行的居家自饮、聚会佐餐等轻场景高度契合,包装设计趣味十足,口味创新不断,加上短视频和直播种草热潮,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张广发补充道:“果酒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本身的亲和力,更在于品牌精准捕捉年轻群体偏好,利用电商渠道与社交媒体的‘组合拳’,构建了清晰可识别的消费场景。”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限酒令”的持续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消费需求向低度酒类转移,果酒、米酒、预调酒等更适合自饮和日常轻社交的品类迎来一波红利。
03线下渠道不温不火,受众人群有待扩大
尽管线上与即时零售渠道果酒风头正劲,但在线下传统渠道中的增长幅度尚不明显。
烈酒商业走访四川成都多家便利店发现,果酒在陈列位置上已有所提升,但整体货架面积与SKU数量并无明显扩展。罗森、7-Eleven等门店店员也告诉烈酒商业:“6月底果酒销量有所上升,但整体仍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上海云酒仓负责人张海啸表示:“在传统渠道中,其实主要还是针对商务宴请、礼品馈赠等传统需求,但果酒的需求人群基本以女性为主,加上部分经销商不是很懂年轻人所喜欢的‘低度潮饮’等,导致他们也不愿意进货,所以果酒想要在传统渠道发挥好相对较难。另外,年轻人购物主要还是以互联网为主,所以线上场景更适合果酒。”
浙江酒类经销商潘广宇表示:“果酒在线下的增长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在便利店、酒吧等传统渠道,销量并未形成突破性增长。当前果酒主要消费仍集中在电商平台和即时零售,应用场景多为居家饮用或调制鸡尾酒。”
北京经销商从程也指出,便利店中的果酒类产品上新频率不高,销售额亦未出现明显波动。他观察到:“在当前环境的影响下,年轻人更倾向于选购伏特加、威士忌等烈酒,通过调酒视频教学进行DIY,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果酒消费形成了分流。”
他还认为,目前果酒在商务宴请、高端礼品等场景中存在感较低,受众群体仍以年轻人为主,尚未实现跨圈层渗透。而且,部分果酒品牌在品牌建设与宣传投放上的投入不足,也使得其在高端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从程也坦言:“除了年轻人,果酒对中老年、商务人群的吸引力几乎为零。果酒如果想走得更远,还是要在产品品质、功能性与文化属性上多下功夫。”
北京酒商袁正达认为,果酒虽作为中国酒类细分品类中最为丰富的种类之一,但因水果原料多样,品牌定位分散,缺乏统一标准与头部引领,市场缺少具备穿透力的“超级单品”。“目前行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级别的产品屈指可数,果酒需要打造品牌标杆,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他还提到,当前部分果酒品牌过度依赖线上流量,线下渠道布局薄弱,造成渠道过度单一。此外,不少产品在口味与工艺上缺乏创新,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产品甚至就是换了个果汁香精加食用酒精配制,果酒应该被当作一个长线品类,而不是短期爆品。真正的果酒品牌,要做的是构建消费者记忆,而不是只打一波流量。”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