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葡萄酒市场新消费特征的思考
文:魏德昌
2024年消费量持续下滑与结构性矛盾加剧,中国葡萄酒市场延续了自2018年以来的下行趋势,消费量同比下降19.3%至55万千升,产量下降14.5%至11.8万千升,成为全球消费萎缩的典型缩影。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全球葡萄酒行业气候危机、消费代际更迭等共性因素,也暴露了中国本土产业转型的深层困境:一是进口依赖与国产替代失衡;高端市场仍由进口酒主导,而国产酒在大众市场面临低价倾销与库存积压的双重压力。二是消费场景转型滞后:传统商务礼品需求锐减,但日常化、悦己型消费尚未形成规模。三是年轻群体流失:Z世代转向精酿啤酒、即饮酒(RTD)等低门槛品类,导致商超渠道销量下滑12%。
一、新消费特征影响葡萄酒消费
年轻化、健康化与葡萄酒场景重构。1.消费群体代际更迭,年轻化与理性化并行,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年轻主力崛起,25-40岁人群成为消费主力,占比超60%,其偏好低酒精(≤12%)、低糖或无添加产品,推动低酒精度葡萄酒市场规模增长26%达400多亿元。理性决策,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溢价。2.消费场景多元化:从“仪式感”到“生活化”自饮与社交并重。家庭自饮(占比35%)、朋友小聚(28%)超越商务宴请(15%),推动小容量产品需求激增,女性消费者占比达80%。“葡萄酒+”体验经济葡兴起,如萄酒旅游、小酒馆等融合业态兴起。3.渠道变革。线上线下融合与即时零售崛起电商主导消费,53%的年轻消费者通过天猫、京东等平台购买葡萄酒,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贡献超30%销售额,即时零售成为增长新引擎。线下体验升级,实体店通过品鉴课程、酒庄体验强化服务属性,41-50岁高收入群体更倾向在实体门店购买高端产品。4.品类分化。白葡萄酒逆势增长与价格带下沉白葡萄酒崛起,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白葡萄酒销售额同比增长19.5%,王朝酒业白葡酒收入反超红葡酒,占比达31.1%。大众价格带扩容,百元以下产品占市场42.6%,张裕、西鸽等国产头部品牌加速布局40-100元口粮酒市场。
二、行业调整。品质升级、产区化与数字化转型。
1.品质化与产区品牌化产区经济效应凸显,宁夏、新疆、山东等产区通过风土特色塑造差异化竞争力。国际认可度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际赛事中屡获大奖,但国产酒品牌认知度不足仍是主要短板。2. 数字化与供应链重构智能酿造与精准营销:AI技术应用于种植监测、发酵控制,张裕等企业通过电商直供模式缩短供应链,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0%。3.政策支持与国际化布局,工信部废止行业准入限制,中国葡萄酒出海有明显进步,据银川海关统计,2025年1-5月,宁夏共出口葡萄酒5万升,货值510万元,量额同比分别增长12.7%、7.6%。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未来如何破局?
一是加强国产葡萄酒的认知教育。当下,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酒品质存疑,73%仍偏好进口葡萄酒,国产酒需通过品牌创建和文化营销重塑信任。库存压力高企: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90天以上,价格倒挂现象普遍,亟需优化产品线。气候与成本风险:极端天气导致全球减产4.8%,中国产区灌溉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2. 破局路径强化日常消费场景:推出小瓶装、低酒精度、调配甚至无醇的即饮型产品,降低消费门槛,培育“佐餐酒”文化。文化赋能与IP打造:挖掘中国葡萄酒历史,通过影视、文旅融合提升情感共鸣。全产业链协同:整合种植、酿造、文旅资源,推动“葡萄酒+电商+旅游”生态闭环。3. 未来趋势结构性复苏:2025年进口酒品牌集中化与国产品质化并存,市场规模缩小并伴随着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绿色种植、低碳包装成为主流。
从“躺平”到“破茧”的产业觉醒
尽管2024年中国葡萄酒市场面临深度调整,但消费特征的演变揭示了转型的必然性:从依赖进口到国产崛起,从商务礼品到生活化消费,从面子消费到悦己消费,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未来,行业需以品质为根基、以文化为纽带、以数字化为工具,在年轻化与健康化的浪潮中重塑竞争力。葡萄酒从业者不应该被动等待经济周期复苏,存躺平“过冬”的想法,而应该在消费变迁中找出新的机会,完成中国葡萄酒的破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