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国际酒展冷冷清清,酒商采购意愿不强
香港国际酒展呈现新特点
规模、邀商表现下滑,酒商采购意愿不强
香港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商业环境,已发展成为区内葡萄酒贸易及分销中心,更是葡萄酒进入中国内地的门户,历届香港国际美酒展都能吸引来自全球众多国家的品牌及酒商,共同参与,但是今年有酒商却反映,展会与往年相比在规模、邀商方面都不尽人意。
深圳合纵文化集团玖拾家轻食酒馆创始人刘日中参加了多届酒展,他告诉WBO记者,今年的展馆规模与往年相比小了很多,两个展厅都没有用完,且香港本地的参展商更多,这说明国外参展商的参展意愿并不强,再加上逛展的人也比较少,整体略显冷清。
山东进口酒商刘总刚刚参观了香港酒展,他说这次展商少了,布展面积小了,参展观众少了。
而他个人参加这次酒展并没有采购需求,只是去逛逛,会会老友。
济南歌琳堡酒行总经理宋欣宇前年也参加了香港酒展,他告诉WBO,这次参会特别明显的感受就是会场冷清,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他感觉酒商的采购意愿都不强,他个人也没有采购计划。
2
大咖缺位,新面孔有惊喜
除了冷清,人气不旺外,刘日中在展会上并没有看到以往行业内“大咖云集”的场面。
“参展的国家当中捷克、罗马尼亚等等这些国家有出现,但是明显的大咖都没有来,所有重量级的都没有来,声势上感觉输掉了一大半。”刘日中说。
据他观察,此次展会新面孔占到了30%,而这些新的参展商也为展会带来了一些惊喜,比如美国南方农业部的烈酒专区,就带来一些鲜活的活力,在品酒的方式上玩创新,将酒装在一个像香水瓶一样的容器里,有人想品尝他们会像喷香水一样,向你口腔里喷一下。
宋欣宇反映,展会期间,日本清酒来了很多家,基本占到了整个展馆的三分之一,这可能和香港方面特别邀请了日本清酒有关。
据悉,此次参展的新展商主要来自新西兰、挪威、秘鲁、瑞典及瑞士等国,另外还有首次组织地区展馆参展的浙江省商务厅、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捷克共和国葡萄酒协会、日本岐阜县等。
销售遇冷,从酒商到酒庄都在战略调整期
有酒商认为,虽然这一届香港酒展的宣传力度比较大,也真正把宣传阵脚伸向了内地,但是却效果甚微,这可能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葡萄酒外贸体量饱和,三季度销售不佳,酒商尚在去库存
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1-6月,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3.9亿升,同比增加9.3%,价值127.1亿元人民币,增长17.6%。
进口量、价都在涨,但是销售却遇冷,中秋、国庆时传统的销售旺季,也是商家去库存、拼业绩的时间,但是今年三季度的销售却不太乐观,许多酒商反映,上半年进的货尚有库存,目前都以去库存为主,并没有采购意愿。
山东进口商刘总为例,他三季度的销售状况就不是很好,九月旺季不旺,造成春节前不敢补货,只能消化上半年的库存。
刘总认为,以往香港酒展的展商主要是国外酒庄,因为今年下半年中国进口商订单减少,酒庄预期不佳,因此很多取消了布展计划。
刘日中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国外酒庄已经从一些现象上感受到国内买家参加的意愿不强,购买意愿不高,这样酒展就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公关行为,所以这对精打细算的老外意义也就不大了。
2
香港葡萄酒交流中心地位动摇,众多国外酒庄选择直接到内地二三线城市宣传
除了市场因素外,国外酒庄跳过香港直接到内地参加展会,也侧面说明了香港葡萄酒交流中心的地位正受到动摇。
今年11月,除了香港外,广州的科通酒展,上海的进博会都差不多同期举行,这客观上也对参展商造成了一定分流,同时也对观展的经销商进口商有一定分流。
宋欣宇告诉WBO,其实国外酒庄对中国内地市场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但是最近同期有多个展会进行,比如广州的科通酒展和上海进博会,许多酒庄同一时间有多个选择,可能就会分流了一定的参展商。比如阿根廷集体参加了科通酒展,没有到香港。
刘日中也认为,这样同期有多场酒展举行,感觉像在“打架”,如果能够以一种更融合的心态来运作,比如大家联合来搞一届大规模、集中度高的酒展,会受到酒商的欢迎,毕竟酒商也不想四处奔波参展。
此外,近年来,国外酒庄和中国内地市场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增多,香港的仓储和中转中心地位正在下降。
刘日中说:“国外酒庄参加这个活动要考虑的是费用、展览的专业性、收益等多方面的因素,他们衡量下来,香港可能没有优势,其实说明香港作为一个葡萄酒交流中心的地位正在被摇动,因为很多国外的商会会把预算都拉散,直接去内地二线城市,比如成都、郑州这样的城市办活动,直接对接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