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中国区去年减员2780人,时隔7年首次宣布换帅

2025-05-14 18:45

近期,啤酒巨头百威亚太的人事变动引发行业关注。在其公布的2024年财报中,中国区雇员人数从上年的21181人降至18401人,一年内减员2780人。叠加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以及在中国即饮渠道的明显受挫,百威亚太在华业务的困局日益凸显。



更值得注意的是,年报发布同时披露了高层人事调整:曾带领百威亚太完成2019年IPO、任职7年的杨克宣布卸任,新任首席执行官为程衍俊,亦为近年来首位执掌百威亚太的中国籍高管,能否扭转百威亚太的表现?


01

中国雇员五年锐减25%,本土市场压力持续加剧

数据显示2019年百威亚太在中国的员工总数达24545人,占其亚太员工总数的86%,为近年来的高点。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缩减至18401人,五年间减少超过25%。

尽管有市场传言称,百威亚太计划在2025年继续裁员以实现15%的运营成本下调目标,但公司方面予以否认,回应称“该报道不实,仍将持续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

尽管百威亚太进行了澄清,但其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却是既定事实。

先来看2024年的财报,百威亚太营收约62.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2.33亿元),同比下滑8.89%,股东应占溢利7.26亿美元,同比下滑14.77%,总销量848.11万千升,同比下滑8.8%。


中国市场11.8%的销量下滑是主要影响因素。

财报提及,中国市场消费者在表现放缓的行业中消费意愿疲弱,百威太的业务布局上更为注重的即饮渠道人流减缓、消费减少,这导致百威亚太的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及每百升收入分别下降13%及1.4%。

第四季度中国市场下滑尤甚,由于百威亚太实施去库存策略,主动减少低效库存,整体销量减少18.9%,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下滑是由于去库存导致。但需注意,另外的三分之二仍然由多个渠道需求下滑影响。第四季度,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的整体营收也下滑了20.1%。

02

即饮渠道缩减、渠道模式老化,高端战略遭遇现实反噬

百威旗下的百威、科罗娜、福佳等品牌,过去主要依赖酒吧、KTV和高端餐饮渠道作为销售主阵地。这一渠道体系曾帮助百威在中国建立起品牌形象和利润护城河,但在消费信心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这一模式受到明显冲击。

为分散在即饮渠道的损失,百威亚太2024年试图借助超高端和次高端产品拓展家庭消费场景,主要在超市、社区团购、便利店等非即饮渠道。但在渠道策略上仍主要依赖传统经销网络,截至2024年底,其中国经销商城市覆盖由220个增长至235个,超高端产品覆盖城市为56个。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百威虽然在品牌认知和高端产品线方面依旧具备优势,但在渠道打法上明显落后,大量本土品牌正借助即时零售、私域直播、电商平台完成逆势扩张,反而对其形成包抄式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华润等国产品牌也在高端化方面不断发力,不仅在价格带上与百威亚太形成正面竞争,更凭借灵活的渠道响应能力、密集的网点布局,在三四线城市及低线市场蚕食了百威亚太原有的份额。

03

提价挽救下滑趋势,但2025年一季度销量继续下滑


为了挽救2024年的下滑趋势,百威亚太在2024年11月针对旗下部分热销产品进行了提价:福佳白275小瓶、科罗娜275小瓶上调7元/箱;百威275小瓶、百威236小瓶、百威纯生330小瓶、百威330听、百威纯生330听上调3元/箱。

通过2025年一季度百威亚太的财报来看,本次提价对业绩增长未起到明显作用,反而销量进一步下滑。

具体来看,一季度百威亚太营收14.61亿美元,同比下滑7.5%,股东应占溢利2.34亿美元,同比下滑18.47%,销量197.41万千升,同比下滑6.1%。其中中国地区销量下滑9.2%。


需注意的是,不只百威亚太在下跌,啤酒行业本身也陷入调整期。2024年全国啤酒产量与营收双降。原材料价格上行、消费降级趋势加剧,多重因素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过去依靠高端化提升收入的逻辑,在当下消费降级的市场环境中正难题。

04

时隔七年换帅,新任中国籍CEO能否破局?

2024年年报发布后,百威亚太还宣布了一项关键人事调整。原首席执行官杨克履职七年后卸任,新任CEO由中国籍高管程衍俊接任。这是百威亚太近年首次启用本土负责人掌舵,也被外界寄予改变困局的希望。


资料显示,杨克自2018年起调任亚太区,主导了百威亚太在2019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金额达50亿美元,并推动公司确立了“高端化、数字化、可持续”三大战略方向,对于百威亚太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或许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战略调整不够灵活,百威亚太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

接任者程衍俊则从1996年就入职了百威集团,早年担任首席酿酒师,曾任哈尔滨啤酒集团CEO,后长期负责百威亚太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上任后,程衍俊提出聚焦百威与哈尔滨两大核心品牌,拓展家庭消费渠道等的调整方向,同时强调运营效率与内部体系重塑。

不过,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新任CEO更强调的是“执行与效率”,而非战略方向的根本重构。这也引发部分业内人士的质疑:在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深度重构、竞争格局剧变的背景下,延续既有战略路径是否足以带领百威亚太走出当前困境?后续烈酒商业仍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