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葡萄酒上市及挂牌企业交出“十年最难半年报”

2025-09-06 16:47


近期,10家以葡萄酒为主营业务的上市或挂牌公司半年报已全部披露。其中,7家公司陷入亏损,仅有张裕、王朝、中信尼雅维持盈利。堪称“十年来葡萄酒企业最难半年报”。


尽管前几年葡萄酒行业整体表现已不尽如人意,2025年上半年,在消费需求持续疲软、“限酒令”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行业更是面临了较为严峻的挑战。




01

十家葡萄酒上市公司半年仅赚1.16亿,陷入大面积亏损


目前主板上市的葡萄酒企业有:张裕、威龙、中信尼雅、ST通葡、莫高5家;港股有:王朝酒业、通天酒业、怡园酒业3家;新三板有:红酒世界、楼兰酒庄、法塞特酒3家。通天酒业由于停牌未公布其半年报告。


今年上半年,除未披露业绩的通天酒业外,国内10家主板及港股、新三板上市葡萄酒公司中,张裕实现净利润1.85亿元。其余9家企业中,7家出现亏损,合计亏损额为7695万元;另有王朝、中信尼雅2家盈利。尽管张裕一家的利润超过其他上市企业亏损,但葡萄酒行业要实现真正健康发展,不能仅依赖张裕的份额,而需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协同提升。



图片


回溯2016-2025年的葡萄酒上市企业十年来的半年报。


具体来看,2016年--2019年葡萄酒上市企业半年报的总营收分别为50.99亿元、41.60亿元、43.34亿元、47.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59亿元、6.96亿元、7.09亿元、6.8亿元,整体较为平稳。


但到2020年断崖式下滑。2020-2025年葡萄酒上市企业半年报的总营收分别为24.47亿元、29.22亿元、29亿元、30.12亿元、26.05亿元、20.6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9亿元、3.67亿元、3.3亿元、2.79亿元、1.67亿元、1.16亿元。


图片


回溯这十年的数据,国产葡萄酒上市企业的业绩令人触目惊心。从2016年上半年营收50.99亿元、净利润7.59亿元的高点,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20.61亿元营收和1.16亿元净利润,行业规模在十年间“腰斩”不止,但这恰恰暴露了行业的深层次问题。可以说是遭遇了“十年来最难半年报”。


图片


2025年上半年,不仅国产葡萄酒表现不佳,进口葡萄酒市场同样面临挑战,主流阵营也陷入低迷。


从瓶装进口葡萄酒的数据来看,法国、智利、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来源国的进口量均出现下滑,整体市场表现疲软。


其中来自法国、智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的2L及以下瓶装酒的进口量分别下滑31.93%、26.87%、11.2%、27.51%、28.05%,进口额则分别下滑15.9%、25.06%、10.11%、22.05%、50.82%。


图片


特别是由于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并在六月底突破8.3关口,使得部分进口商谨慎下单,加据了进口葡萄酒数据的低迷。


去年三月底,澳大利亚葡萄酒由于“反倾销”的结束,带来了一波爆发,但其上半年的增量也明显放缓,且均价下滑36.10%,是排名前十中下滑最大的。


02

这份半年报的背后


2025年上半年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极端行情,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首先还是葡萄酒行业老生常谈的问题。其长期受内在结构性问题的制约,碎片化程度居高不下,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品牌层面,也反映在市场与渠道环节。


具体而言,在品牌和产品方面,葡萄酒市场的产酒国数量、品牌总数以及产品条码数量均在酒类行业中居于首位。尽管少数头部品牌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整体市场格局仍呈现出高度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


在渠道方面,部分上市葡萄酒企业比较依赖单一团购渠道,该模式在整体销售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行业尚未建立起真正多元化、健康分布的多渠道与多终端市场结构。绝大多数葡萄酒企业与品牌尚未突破原有团购体系的局限,未能实现渠道的有效拓展与下沉。


另外,从葡萄酒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也指出,传统经销商体系因库存高企、资金周转缓慢而失效,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建设滞后,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消费者认知和忠诚度。


与此同时,叠加今年5月开始的“限酒令”因素,政策影响让市场更加复杂。


WBO曾围绕“限酒令”影响对市场进行过调查,发布了《“限酒令”和酒业的新变化》《“限酒令”连锁反应:烟酒行和高端餐厅艰难自救》等文,据一位福建的葡萄酒经销商反映:“原本的政商需求下降,我们公司6月营收已经下降了50%,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实际上在去年葡萄酒在高端餐饮、商务聚会等就在萎缩,今年的情况则更加艰难,团购和宴席的采购也在减少。这对比较依靠商务市场和礼品市场的葡萄酒而言,无疑雪上加霜。“此前有相关团购客户采购的酒水,比如是去年的订单,但目前正与我们协商退换货事宜。”北京的酒商李源告诉WBO。


图片


从消费来看,葡萄酒的大众化提了很多年,但其饮用场景始终没有完全破圈,消费者人群仍然未完全覆盖,葡萄酒消费场景较为单一,普及程度明显不足。另外,年轻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低度酒、精酿啤酒等替代品,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出现断层。


有业内人士分析到,葡萄酒行业另一个深层次问题是,在未完成大众消费普及的情况下,过早追求专业化与细分化,过分追求仪式感,无形中抬升了消费者体验门槛,削弱了市场基础。


企业自身战略选择也是重要原因。部分葡萄酒上市公司财报在解释业绩下降就指出,企业战略摇摆,试图向白酒电商、降解材料等领域转型反而导致葡萄酒主业持续萎缩。此外,财务压力加剧,多数企业经营现金流为负,存货高企不仅占压资金更存在巨大跌价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难更是雪上加霜。


上半年市场的消极情绪也进一步影响到了第三季度的销售。从WBO对酒商中秋备货的调查来看,整个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且已经不再大量囤货。这场行业面临的挑战本质上是市场重构期的阵痛。


不过,葡萄酒市场出现了一些亮点。白葡萄酒、起泡酒和无醇葡萄酒等细分品类正呈现增长势头,反映出消费者口味多样化及健康饮酒需求的提升。这些新兴品类虽然增速较快,但由于当前市场规模基数较小,尚难以承担拉动整体大盘的重任。


随着企业战略调整、消费需求持续分化与升级,葡萄酒行业仍具备长期发展的潜力。未来能否实现稳健增长,首先是消费的复苏,更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敏锐捕捉消费趋势变化,以创新供给激活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