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葡萄酒经销商转向“小批次、按需采购”备货模式
随着中秋旺季临近,往年的酒水备货节点今年却显得略微冷清。
WBO对浙江、广东、四川、陕西、北京、河南、福建等地多位葡萄酒商进行了调查。酒商表示,在需求减少、市场经济疲软、“限酒令”的多重压力下,今年中秋备货出现显著变化,传统的备货模式正在转向“小批量、按需采购”的灵活方式,礼盒也在回归理性务实。
1
传统备货模式生变,经销商转向“小批量、按需采购”
“今年不会有特别大的备货。”一位四川的经销商坦言。其认为,“限酒令”的持续影响使得整个酒类市场动销缓慢,不论是高端酒还是中低端产品,都面临销售困境。这直接影响了经销商对中秋备货的信心。
四川极棒酒业创始人刁维君表示,今年其公司将备货启动时间推迟到9月1日以后,“七、八月销售淡季公司部分销售人员放假,直到9月才全面恢复上班开展旺季的筹备。”
“我们目前还不准备备货,是计划在9月中旬以后再考虑。毕竟现在库存还够,预计是小批次采购,有缺货再调货。”陕西西安葡萄酒经销商沈淼表示。
“库存还够的,不用备货。需要的话,同城调货也很快。”广东一位葡萄酒经销商萧筱也表示:“不过正在考虑去做下礼盒的文章。”
河南洛阳酒乐go连锁CEO周毅表示:“目前来看,中秋市场的氛围还没有真正热起来。不管是终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大家普遍都还处在观望状态,没有往年那种提前备货的积极性。现在采购基本都是按实际订单来,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大量囤货了。另外,葡萄酒品类表现也不太理想。”
福建一位葡萄酒进口商李华表示:“往年这个时段,各经销商客户通常已完成备货,但今年市场表现相对冷淡。我们和部分客户沟通,普遍反馈现有库存充足,后续将根据实际需求按需调货,或表示暂观望一段时间再作安排。实际上,该类趋势自去年起已初步显现,而今年尤为明显。”
北京东科佳酿四海酒业负责人丁亚东表示:“往年甚至8月份经销商就开始有动静了,目前从终端消费到经销商渠道,市场整体尚未显旺季氛围,建议对这个中秋保持理性预期。现阶段采购普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传统的囤货模式已基本消失。”
浙江的某奔富经销商也证实了这一趋势:“现在烟酒店中秋不备货,临时有需求才打电话要一两箱。”这种零星订单成为今年中秋的主流需求,传统的大量备货模式已被摒弃。另外,他也强调,奔富是年初做计划,按照季度打款,不存在中秋节前备多少货。
不过,得益于团购大单,也有部分酒商在积极备货。“8月底的时候,我们一款百元价位的干红葡萄酒,被单位团购下单了上千件大单。”成都某酒商坦言。
传统的中秋旺季备货模式,经销商一般则提前2周至1个月到位,并同步启动促销策略以推动终端销售。
然而,当前市场已转向,受高库存与消费动力不足影响,旺季需求淡化,节日拉动效应明显减弱。如今,经销商普遍不再大规模提前备货,转而采取小批次、按需采购以及同城调货等灵活方式,以降低库存风险、缓解资金压力。
2
礼盒回归理性务实
今年中秋礼盒市场呈现出创新与回归并存的态势:一方面,部分进口商自主推出融合艺术元素与新品类的礼盒,另一方面,“葡萄酒+月饼”的传统组合重新成为主流,整体风格更聚焦节日本身,强调实用与性价比。
今年部分中秋礼盒做了一些跨界的尝试。深圳某酒商透露,其自主将意大利葡萄酒与梵高画作《向日葵》相结合,创作成独特酒标,吸引女性消费者关注,期待拉动中秋销量。
与此同时,中秋礼盒似乎也在回归“点题”。以往中秋的礼盒,各种花样百出的组合,有葡萄酒+零食、特产、茶叶、鸭蛋……而如今据WBO的观察,大部分的中秋礼盒又回到了葡萄酒+月饼的组合上,通常是双月饼+单支葡萄酒。或者是仅有单支大容量装葡萄酒、双支葡萄酒的礼盒装。
通用礼盒与强调性价比仍然是大势所趋。针对部分厂家未推出中秋礼盒,经销商自行采购礼盒,结合月饼进行促销。“我们有买一些葡萄酒结合月饼的酒盒,主要以促销方式提供,不收客户礼盒费用。”刁维君介绍,今年引进了纯葡萄酒礼盒和带月饼的礼盒两类,其中单支礼盒配4个月饼,双支配8个月饼,主打200-400元价格区间。
另外,在价格上也在持续强调性价比。萧筱表示:“去年的客单价比较高,但是今年全都在萎缩。我们计划以现有的库存,去额外买一些礼盒做中秋礼盒装。预计是做点有价格优势的款式,强调性价比。”
实际上,从WBO去年的调查来看,礼盒装的价格就开始聚焦在200元左右。
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葡萄酒经销商增加了脱醇、无醇葡萄酒等新品类,产品覆盖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等多口味选择。“我们除了干红、干白的产品,增加了一些脱醇葡萄酒,有些送礼的采购,加上通用的礼盒,给客户多一些选择。”福建酒商汪洋表示。
不过,周毅则表示:“从近期沟通来看,礼品盒类产品预计要到九月初才会启动,而且今年量也不会太大,主要还是针对零售渠道。整体感觉中秋对市场的拉动效果可能不如往年明显。”
随着中秋临近,葡萄酒经销商们的备货策略已从大量备货转向谨慎乐观、小步快跑、灵活应对。礼盒内容也在回归节日本身,这种对待旺季的转变可能不仅限于中秋期间,有可能成为未来酒类行业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