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葡萄酒评分机构争夺中国市场话语权,真正考验是本土化

2018-01-16 09:07 WBO葡萄酒商业观察

文| WBO蔡梦藜

中国市场不仅吸引了全世界各个产区的葡萄酒产品和生产企业纷至沓来。不少葡萄酒周边产业也纷纷进驻。最初进入的是葡萄酒培训机构,如WSET、ISG、CAFA,紧接着,众多葡萄酒第三方评分机构在这几个月内密集落户中国,并进行本土化尝试。

 

世界葡萄酒大师在上海成立工作室评酒,基于品质给出定价建议

 

来自澳洲的世界葡萄酒大师罗博特·盖德斯(Robert Geddes)去年在中国成立工作室。罗博特·盖德斯是澳大利亚史上第三位世界葡萄酒大师,并著有《澳大利亚葡萄酒年鉴》(Australian Wine Vintages)。

 

 

罗博特·盖德斯中国工作室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即引进100分制评分体系,对进入中国市场的葡萄酒进行打分。

 

对此,WBO也采访到罗博特·盖德斯本人。谈到他为何会在中国成立工作室,罗博特指出了三点:1、繁荣的葡萄酒市场的吸引力;2、国际化葡萄酒意见领袖的缺失;3、越多的葡萄酒展览与葡萄酒大赛对评价机构的需求。

 

罗博特表示:中国葡萄酒市场跟全球任何地方都不同,我在上海成立了工作室,希望能够在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去分享我的知识与经验,可以助推中国葡萄酒行业,特别是葡萄酒文化的发展。

 

据悉,罗博特·盖德斯中国工作室不仅会评酒,还将基于葡萄酒的品质给予生产商、进口商定价的建议。酒评团队包括酿酒师、世界葡萄酒大师等。

 

老马打造“黑皮书计划”,向消费者收费以保证公正性

 

在中国从事葡萄酒方面工作多年的法国人老马(Jean-Marc NOLANT)去年十月也与合伙人小宁公开了其“黑皮书计划”。黑皮书计划指对在中国市场公开发售的葡萄酒进行品鉴与评分,并将结果与评分编撰成册,发行葡萄酒年鉴。入册的葡萄酒还将受邀参加在北京和上海举办酒展,未来还计划成立“黑皮书买酒平台”。

 

 

黑皮书的模式是什么?该项目创始人之一的小宁向WBO介绍:黑皮书采取欧洲的20分制,所有评分超过13分的酒款都能入选,入选数量不设上限与下限。

 

值得一提的是,黑皮书的评分以及后期的酒展,都不向上游收取一分钱。小宁表示:黑皮书的出版是必要的投入,书卖给消费者。酒展则向消费者售票。我们的计划是未来赚消费者的钱,以保证评分的绝对公立。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少消费者始终感觉花了钱不放心。但愿意花钱买好酒的人并不少,黑皮书平台解决的就是这个痛点。


为保证公正性,不仅通过口感评分,还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2016年进入中国的评分机构——美国岙藤(Alton)葡萄酒学院,则创造了Alton MC Ratings葡萄酒整体评分体系。

 

据该机构一名负责人告诉WBO:评分体系从6个方面来构建:口感(Taste)、风土(Terroir)、葡萄种植(Viticulture)、酿造(Vinification)、Vintage(年份)、性价比(Value),简称“2T4V”。

 

“这套评分体系的优势在于,它是通过多个方面对葡萄酒进行综合评判,而不仅靠人的舌头。人的感情是存在主观性的,酒评家的身体状况,当天的天气等都可能影响到评分结果。”这名负责人说到。

 

 

为让评分足够准确,岙藤葡萄酒学院目前还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机器人的自动葡萄酒评分技术,以期带来更完整和客观的葡萄酒评分结果。

 

根据中国人口感指定评分标准

 

中国的葡萄酒专业协会也涉足酒评领域。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果酒专家委员会日前创办了全球葡萄酒中国鉴评体系(China Rating System for Global Wine),并集结了27位酒评人(包括四位世界葡萄酒大师),对葡萄酒进行评分。

 

全球葡萄酒中国鉴评体系的创始人之一,上海泰瑞酒文化推广有限公司总裁潘云康指出:整个评分将根据中国人的饮酒习惯、餐酒搭配的习惯来制定。譬如中国人可能对酒体的偏好高于香气,我们就会把香气的评分权重降下来。

 

“另一个特色,即这一评分设置了10项感官指标,将其细分。好处在于同样两个8.5分的酒,我们可以告诉消费者其中的差别在哪里?”潘云康说到。

 


行业人士:酒评机构本土化,一定要有“中国特色”

 

各路酒评机构为何争相在中国本土化?深圳市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指出:酒评机构是伴随葡萄酒市场的成熟而发展,当市场越来越成熟,酒评的功能和价值将越来越大。毕竟,葡萄酒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特殊商品,而且任何国家的消费者都不可能是专家,这对酒评机构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酒评机构如何在中国长期发展?王德惠建议:首先,酒评机构肯定要足够专业,第二则必须要符合中国市场的消费特点。毕竟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消费文化不同。切勿用国外的方法‘套入’中国市场。

 

行业资深观察者、葡萄酒作家董树国则指出:进口葡萄酒进到中国市场来之后,文化也随之而来。因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是缺失的。中国葡萄酒的规模化发展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

 

“未来不应该是各个国家的评分体系在中国百家争鸣,而是中国要有自己特点的评分体系,让全球的葡萄酒看这个标准来行事。这是我们将来要做的。毕竟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市场。事实上,国外现已有酒庄已经开始按照中国的口感特点来酿造葡萄酒了,这是一个好事情。”董树国说到。